減肥|減重|講座|體重控制|瘦身|塑身|健康|養生|坐月子|飲食|食譜|BMI值|體脂肪|內臟脂肪|肝指數|好書推薦|免費

1

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

包裝寫的是「中」號,但熱量卻是特「大」號


看電影時盡量少吃東西,但是去電影院時,真的很想吃一點爆米花時,通常會點選一袋來跟同行的朋友分享-大部分的人會挑選「中」份的爆米花,原因是:因為「小」份的聽起來可能不夠,「大」份聽起來像是「家庭號」。所以當店員遞上一大包可以分給六個人吃綽綽有餘的爆米花時,您就要不禁開始想,如果電影院的人就這麼決定什麼叫做「小」、「中」或「大」份裝的爆米花,那麼就要這麼盲目地接受這樣的分類嗎?我們會跟自己說「中」份真的代表是「適中」嗎?然後就會若無其事吃掉半袋「中份」-但實際份量卻是大的不得了的爆米花嗎?
在大多數的情況下,人們真的會照單全收。今年稍早在消費者研究期刊1 中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,大部分的人都很難從外觀去正確估計食物的份量-也很難估算在吃完這些食物後的飽足程度如何。所以比較簡單的方式是仰賴別人的判斷-這裡的例子中就是「中」份的爆米花-來告訴大家適當的份量是多少。這種「份量標示效果」可能會導致一些專家所謂的「無罪惡感的暴食」(guiltless gluttony),讓人無意識攝取到大量的食物,只因為標示讓我們相信其實吃的比實際上要少很多。
這是真實存在的問題,因為吃東西時,很多人會需要面對內心的掙扎和煎熬。我們希望相信吃的比較少,因為這表示我們在乎自己的健康和體重。但是在此同時,也想要大吃一頓-因為吃東西本來就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。這就是為什麼狡詐的標示方式可以幫助解決這個衝突的原因。
有趣的是標示「小」份、「中」份或「大」份並沒有任何標準-完全是商家做決定。在某家連鎖速食店中,原本是「正常」份量的薯條現在為「兒童」包,原本是「超大」的份量,現在則變成「大」包。飲料的份量大小標示也依銷售地點和飲料種類而有所不同。譬如說在不同地方買咖啡,「小」杯可能是8 12 盎司不等,大杯可以達到16 盎司,甚至24 盎司32 盎司的汽水在某家速食店算是「大杯」,但在另一家連鎖速食店則為「中杯」(這家店的大杯是40 盎司,甚至有的到達80 盎司)。(註:1 盎司=30cc)
女裝的尺寸也是如此。在美國,服裝的尺寸沒有標準,所以會看到所謂的「虛榮尺寸」。許多服裝的尺寸標示都比實際上的小,導致女性消費者相信自己的身材比實際的要嬌小苗條。所以名稱到底代表什麼呢?其實看起來好像意義不大。份量當然很重要-但是不能夠只仰賴「尺寸」的標示來告訴我們這份食物到底有多少。只要食物上的標示讓人相信自己沒有吃過多,那麼就不會有任何的進展-服裝的虛榮尺寸或許就是這個道理的最佳證明。
1 Aydingolu NZ and Krishna A. J Consumer Res. 37:1097, 2011.
作者:Susan Bowerman, M.S., R.D., C.S.S.D.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搜尋此網誌